本报记者 咸文静
韩乙米娜:
“希望青海刺绣 走得更远”
循化撒拉刺绣是撒拉族女子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撒拉刺绣技艺传承人,今年是韩乙米娜学习这门手艺的第十六个年头。
家住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吾土贝那亥村的韩乙米娜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从她记事起,奶奶和妈妈都是刺绣的一把好手。白天干农活,晚上干绣活。花花草草在她们的指尖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可是,她们的绣品虽然精美,却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去发展。
2007年初,村上的致富带头人创办了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韩乙米娜成为了公司第一批绣娘。凭借自己的好手艺成功转型后,她不仅每个月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更令人高兴的是她的刺绣产品频繁出现在各大展览会上,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
这次,在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会上,韩乙米娜现场展示了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她告诉记者,现在她身边已经有上百名绣娘通过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希望这次推介会能够让青海的刺绣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喜欢这门技艺。
哈承清:
“低着头做刺绣, 抬着头走出去”
哈承清是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土族盘绣妈妈制造合作社带头人。说起她和盘绣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07年。
“2007年,公司刚成立就赶上青海文化旅游节。一场展会办下来,我发现在这种面向全省甚至全国的大型展会中,独具民族特色的商品特别受青睐。”坚守让土族盘绣走向世界的初心,两年前,哈承清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希望带动更多当地的土族妇女过上“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新生活。今年,我省整合全省各类刺绣资源,厘清刺绣行业发展思路,打造提升“青海刺绣”文化品牌,这让哈承清对于今后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以前我们绣娘是低着头绣花,等政府扶持,找订单找销路。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让全世界都能够了解我们青绣,我希望我们可以抬起头,主动作为,让青海刺绣走得出,走得远。”
桑德加:
“大平台,更‘给力’”
在此次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会的非遗展厅里,22岁的桑德加无疑是最年轻的传承人。说起他,不得不提起他的父亲——夏吾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是有名的热贡艺术之乡,夏吾角便出生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泥塑、唐卡、壁画等技艺的夏吾角如今早已成为个中翘楚。为了将这门艺术发扬传承,他不仅仅培养了大批热贡艺术人才,还积极推动热贡艺术走出国门,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相比之前我们自己办的一些作品展,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显然更大、更好。作为一名年轻的传承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手艺让世界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精湛技艺,我感到十分自豪。”
何满:
“好手艺代代传”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银铜器制作与鎏金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在26日下午的推介会现场,何满现场展示了纯银一体壶的制作工艺。
其实,就自己家族而言,何满是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979年,15岁的何满开始跟父亲正式学习银铜器加工。拉风箱、打下手、画图……直到1994年,他才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把银壶。
“相比父亲那一代人,我们如今的作品更倾向于生活化。像一些茶具、酒具,这都是他们不曾尝试过的。”此次作为业界翘楚参加全球推介会,能在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手艺何满十分激动。“现在国家很重视这些传统技艺,人们也不断了解、接受、喜爱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慢慢多了起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热爱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
拉毛叶忠:
“心情就像 过年般激动”
今年34岁的拉毛叶忠出生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德茫村。沙沟乡是贵南藏绣的发源地。这个地方的妇女几乎人人都能绣,会绣。这门艺术,似乎早已流淌在当地人的血脉中。可是曾几何时,这门艺术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藏绣,2006年,我父亲仁青加拿出多年积蓄,在共和县恰卜恰镇创办了五彩藏绣公司,专门招聘绣娘,从事以藏区唐卡、风景、动物、人物等为题材和内容的手工刺绣。”后来,为了提高技术,仁青加不仅把公司变成了藏绣研发基地,还带着员工走南闯北,参观学习。最终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藏绣企业。
这次,作为藏绣传承人,拉毛叶忠还带来了一幅12米长的藏绣作品《唐蕃和亲图》。这幅由13名绣娘精心制作1年多时间的作品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当记者问起参加此次推介会的心情时,拉毛叶忠想了想,认真地说:“能够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我们的藏绣,心情就像过年一样激动。”
汪巧银:
“不能让这么好的 东西断了根”
今年64岁的汪巧银是我省唯一掌握高道数手工丝毛挂毯绝技的工艺大师。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她12岁便到了青海西宁。在随后这几十年漫长的时光里,心细手巧一直与地毯结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大会堂青海厅需要一张特大挂毯,汪巧银与地毯厂的20多名同事一起辛苦工作3个月,完成任务;中南海会见厅需要一张特大手工地毯,汪巧银与同事将这块特大型手工地毯分成三块做完后,成功拼成一块。
如今,说起这些往事,汪巧银只是腼腆地一笑。相比荣誉,她更关心这份手艺的传承与发扬。
据汪巧银的徒弟杨韶鹏介绍,一块高道数的手工丝毛挂毯,每平方拴头在数万个以上,以300道手工丝毛毯为例,一平方拴头9万个人工扣动经纬线9万次“砍头”九万次。所以,汪巧银期待着,这门被世界人民所知晓的手艺,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学习传承。
娘本:
“传承的根就是发扬”
在此次的非遗展厅里,娘本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传承人之一。众所周知,娘本是唐卡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画师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此次推介会上,他不仅带来了四幅各具特色的唐卡作品,还将唐卡所用的矿物质纯天然颜料带到了展厅现场展示。
娘本说,自己学习唐卡已经有32年了。这期间,他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进行交流展览。也正因如此,他更加体会到“走出去”的重要性。
“我们一定要让全世界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只有这样,唐卡艺术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陈玉秀:
“从田间地头 走向国际舞台”
今年45岁的陈玉秀从小就喜欢看奶奶绣花,看着那栩栩如生的图案,心里总觉得高兴。1998年,从美术专业毕业后,陈玉秀决定创业,选择的内容就是绣花。
陈玉秀说,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被称为四大名绣,它们中很多独特的针法技艺是秘不外传的。起初,她只是模仿,由于针法不外传,加之技艺繁杂等原因,陈玉秀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没有灰心的她开始潜心创作,经过几年琢磨渐渐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2005年我成立了工作室,2011年又创办了湟中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了周边的1000多名妇女从事这个产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下去我们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在陈玉秀看来,也许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民间技艺失传是不可避免的,但觉得刺绣不会淡出人们的生活,反而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今天,能够让这门手艺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我很自豪!”
下一篇:湟中佛像、银器简介
纯手工
老手艺闯出新天地
站在新起点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积极挖掘当地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5-28
纯手工
秀出“青绣”——我们在行动
正在录制节目中的五十村“绣娘”们。西北特产网转自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 樊永涛报道) 11月的河湟谷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4-28
纯手工
青海藏族古法造纸工艺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藏族造纸工艺,是孕育于当地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种传统造纸工艺,包含民间的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3-15
纯手工
青海蒙古族“巧手”传承民族文化 “绣出”致富路
图为徒弟六姐正在制作腰带。 李隽 摄中新网青海海北8月16日电 题:蒙古族“巧手”传承民族文化“绣出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4-29
纯手工
把西藏的味道带回家——藏香
来到西藏,时刻环绕周身的除了虔诚的朝拜和诵经,还有空气中缥缈不定的香气。这就是藏香,悄无声息地渗透在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7-27
纯手工
青海河湟剪纸传承人:用剪刀和彩纸发扬民族文化
中新社西宁2月14日电 题:青海河湟剪纸传承人:用剪刀和彩纸发扬民族文化作者 鲁丹阳“你看这个图案,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0-07
纯手工
青海,这些工艺品你了解吗?
在青海,有好多非遗,也许很多人都不了解。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它们自身有着文化和市场价值,带着好奇心可以了解一下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2-09
纯手工
各种珠串保养方法,这样做,日后升值一千倍。
挑选: 1 、密度:最好沉水,直沉最好,泡一会沉其次,不沉悬浮的一般。 2 、品相:色差较小比较统一,沟回较深纹理清晰,大小一致,无断齿,瓣数线条清晰均匀,籽无裂,有打孔的打孔端正在正中间。 3 、瓣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0-17
纯手工
牦牛骨单圈佛珠手串西藏文玩骨质圆珠正宗文玩手链
鉴别西北特产,就上西北特产网WwW.XiBeiTeChan.CoM,帮更多人了解西北!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7-08
纯手工
西宁城北区非遗传承人张风兰剪纸话防疫 传递正能量
西宁网络电视台讯(通讯员范生栋)在大家的印象中,剪纸总和喜庆的节日不可分割,红红的纸张表达着美好的愿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9-08
纯手工
游客追捧的唐卡起源于这个村,家家画唐卡,村民年收入高达百万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直以来凭借雄浑壮美的旅游风光成为西北旅游最独具特色的景致。从家喻户晓的青海湖到网红的茶卡盐湖;从万亩油菜花的门源到浓浓信仰的塔尔寺。青海的每一处都显得那么神秘和别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18
纯手工
青海省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平弦现代戏《魂系金银滩》“杀青”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排练,3月28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之一——由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创排的原创平弦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2-08
纯手工
手绘唐卡艺术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手绘唐卡艺术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唐卡是藏民族独有的一种绘画类型.它是将图文绘画在布,绸缎,皮和纸质上,周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3-16
纯手工
塔尔寺的酥油花正绽放
中新社西宁7月1日电 题:塔尔寺的酥油花正绽放 作者 王捷先 “酥油花代表光明,在塔尔寺也是智慧的象征。初次到这里我体会到了庄严。”专程到塔尔寺参观的台商胡捷恩表示,自己对藏传佛教有很深的兴趣,欣赏到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5-22
纯手工
河湟工匠 - 湟中民间彩绘泥塑-赵占财
赵占财的泥塑天分早在他的孩童时代就得到了充分地展示。那还是赵占财上小学时,一次全校开展“才艺比赛”,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4-30
纯手工
青海刺绣:针尖上的幸福传承
8月31日,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绣娘李延莲在展示自己的作品。8月31日至9月1日,青海省第二届“民族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9-02
纯手工
“火一样的安多唐卡”:中国美术馆展示青海唐卡艺术
1月17日,“雪域丹青·匠心筑梦——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青海唐卡艺术,发源于青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2-05
纯手工
藏式,不一样的珠子!
藏饰泛指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饰品,一般以天然宝石、动物骨骼、藏银、藏铜手工制作。藏饰的材质、图案多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带有浓烈的藏传佛教的色彩。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4-19
纯手工
舌尖上的青海 指尖上的青绣
西北特产网转自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青海地处高原,却从不缺乏美食;青海人口较少,但30万绣娘的“青绣”作品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4-20
纯手工
异彩纷呈的果洛手工艺
黑陶茶具。谢格太供图拉加藏靴。本报记者 王春雪 摄昂什多在制作藏靴。 本报记者 王春雪摄拉加镇地处气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5-11
纯手工
畅游西北(六)塔尔寺
应该说,其实我们最后一个行程就是塔尔寺,如果不算第二天上火车之前的半天购物,我们所有的游览项目也就是甘肃三个,青海三个。加上来回路程所需的时间,虽然我们在六月五号上午就到家了,但也是用了九天。这次最让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20
纯手工
青海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获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新华网西宁6月14日电(记者季莉 王大千)近年来,青海在囊谦藏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以建立传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9-15
纯手工
不丹的皇室佩剑patag,强烈的藏刀风格甚至更加精致!
不丹patag,是当地首领和贵宾才能穿戴的,它是权力和勇气的象征。这些刀有着很明显的西藏风格,显示出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6-28
纯手工
民间剪纸艺人
点击 "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4-01
纯手工
青海这15个项目晋级“国字号”非遗名片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