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娃娃渐渐长大,怎样让刘延彪学会一种谋生手段,成为压在刘文平心口的一块石头。
刘家数代都是木匠,作为家里的长子,刘文平也很想把木匠的手艺传给刘延彪。在青海农村,家里的家具都是请木匠做的,沟渠、田间地头的杨树是最好的木材,杨树耐寒耐旱,生长速度较快,非常适合在青海这样的高海拔地区茁壮成长。因此,青海东部农村最多的就是白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但凡有点地方,都会种上白杨,每到夏天,整个村落都掩映在杨树林中。而到了冬季,挺拔的白杨又像是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村民们的安康。
青海东部农村都是庄廓院式建筑,主房坐北朝南,一侧是厢房,另一侧则是草房,储藏牛羊需要的草料,或者干脆建成牛羊圈。厨房多在主房内,和土炕连在一起,这让生火做饭产生的余热,就会变成“暖气”。大家也都知道,青海气候没有春秋之分,四季不是特别明显,冬天特别漫长,又特别寒冷,土炕是万不能少的。
庄廓院建设中就地取材,地基用大的鹅卵石,院墙和房屋墙壁用土夯制,为了增加墙壁的耐用,防止因雨雪侵蚀倒塌,泥巴里加了麦草或红柳枝条。房顶多是由当地杨木做成房梁、椽子,再敷上泥巴。
在旧社会,青海农村几乎清一色的土坯房,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居早已升级改造为砖瓦房。
不管多么穷,家具还是要做的,最起码要做一张八仙桌,几个凳子,再就是米面柜。这也是青海东部农村的一大特色之处。众所周知,青海是高寒地区,不生产大米,青海人以面食为主,并不经常吃米饭,可为什么非要做米柜呢?这还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在青海河湟地区,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似乎揭示着青海汉族来源的问题:明朝洪武年间,一年的元宵节上,许多南京市民都在街上玩社火、猜灯谜。朱元璋也兴致勃勃地微服出游,逛到珠玑巷,看到一户人家在灯笼上画了个骑着马的大脚女人,怀里还抱着个大西瓜,让路人猜这个灯谜的含义。朱元璋一看,不禁大为恼火:这灯谜的意思不是在诋毁马皇后吗?马皇后恰好是淮西人,且是大足。于是认定这户人家有意侮辱马皇后,一怒之下便拟一道圣旨将全巷的人发配到了青海。由此,青海这个曾经的羌地才有了汉族。
这个传说并非毫无根据,一些地方史学者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青海汉族家谱中有关于祖先来自南京珠玑巷的记载。
很快,青海地方史研究人员为南京珠玑巷人迁来青海找到了佐证,《纲鉴总论》之《广注·明朝篇杀京民》中写道:“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马后脚大也,杀京民不守本分者。”《明史演义》也记述了这一故事,并明确记载发生这一事件的时间是“洪武三年元宵”。
经到南京实地考证,研究人员发现明朝时的南京确实有名称类似珠玑巷的街巷--朱子巷,这一街巷最初叫“珠屐巷”,而在民间则有“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等多种俗称,而在文献上则大多称为“珠履巷”。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珠屐巷”的地理位置在今天南京城南地区的许家巷,位于三山街西南,东起中华路,西至中山南路原铜作坊段,因清同治年间许毅尚书住此而得名,根据《南京古今地名对照》记载,“珠履巷”就是许家巷西端自四圣堂西铜作坊一段。“珠屐巷”古属南京柳树湾地区,是明朝重点移民区。特别有意思的是,云南汉族也自称来自南京竹子巷,看来都是从南京走出去的,至于是被发配还是被移民,多数专家还是倾向于后者。
有史料记载,明初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后,一些地区人口稀少,要恢复发展经济就需要大量移民,经常有好几个县、好几个府集中在一个地点出发,如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在山西大槐树下,因此,青海汉族说来自南京珠玑巷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了,青海古为蛮夷之地,也是边境之地,青海汉族是中原地区历朝历代长期移民的结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戍边军人的落户,使青海汉族人口逐渐多了起来。
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由中原向西部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开始了。公元前61年,70岁的汉将军赵国充西进平息羌乱。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赵国充向汉宣帝三次上《留屯田十二便》奏章,建议在河湟地区罢兵屯田,汉军一手握枪守卫边疆,一手握锄开田种粮。奏章建议从临羌到浩门(今甘肃永登。青海民和一带),开垦2000余公顷土地,留步兵120281人,分屯至各要害处垦田,待春雪消融时,引水灌溉,再伐木600余株,顺湟水下放,建造沿途驿站,同时整修道路交通,架筑桥梁。
如此,军队每月所需粮食由原来的99630斛减至27363斛,剩余粮食还可以充实国库。赵国充“寓兵于农”的策略实施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汉武帝时,汉王朝与北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决战,自张骞开通西域后,在今河西走廊相继设立了河西四郡。公元前111年,汉将军李息、徐自为率10万大军打败了与匈奴相连并威胁汉朝廷的羌人联盟军队,大部分羌人归降,其首领杨玉被封为归义侯,另有部分羌人退居到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处,中原王朝至此开始经营青海。汉军在青海设置“护羌校尉”一职,专门管理湟水流域军政事务。汉王朝西定青海,汉人也逐渐从内地迁徙过来,在河湟地区安家落户、垦田种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一诗中所描述就是发生在青海的大非川之战。青海自古都是兵家所争之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悲壮的故事。大非川位于今天的兴海县境内,唐代名将薛仁贵带领的大军在这里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因此落了个贬为庶民的下场。如今,海南地区有不少薛姓人家,他们都自称是薛仁贵的后代。
由此可见,古战争的发生,也是汉族来到青海的一个重要渠道。
此外,经商是汉族来到青海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历史上青海是唐蕃古道、丝绸南路必经之地,今天的湟源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地点,国内外客商云集于此,其中也包括中原的汉族商人。吐谷浑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为了扩展草场,一度将控制中心迁徙到青海湖附近,北可与蒙古草原接壤,向西可通往西域、中亚,向南可到达西藏及印度,向东可与黄河、长江流域发生贸易往来。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吐谷浑不仅成为中西陆路交通的桥梁,而且在北方和西南民族交往中起到中介作用,其开辟的丝绸南路不仅为开发和建设祖国西北边陲做出了巨大贡献,还让众多客商云集青海,其中许多客商都定居下来,如回族、汉族等。
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将弘化公主许配给吐谷诺曷钵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唐蕃古道由此鼎盛。唐蕃古道是唐朝时期一条连接中原内地与青藏高原的“天路”,东起长安,过甘肃临津关到青海的乐都、西宁,向西翻过日月山,全长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程在青海境内。至宋代青唐城(今西宁)建成后,吐蕃、回纥、汉人等商贾聚集于此,并被允许在这里建房居住、坐地经商,大批汉族由此落根青海。
为什么在这里讲这些故事?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就找到了下弦以及青海民间艺术的源头。在青海河湟地区,每年元宵节都会有社火表演,这些民间艺术里,都有着南京等地的民俗遗风。再比如,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仁土族於菟,则明显带有古楚文化烙印。而青海民间小调、民间音乐,多数都是由省外流入,像秦腔直接从陕西传入,毫无疑问,下弦等也是各地民间文化结合的产物。(张德生鲁占魁) (国家级非遗下弦系列报道之三)
纯手工工艺特产
和香生活-莲花藏香
莲花藏香 莲花藏香相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三种名香之一,是一款以和香的严整配方体现唐代香韵的名贵香品。以优质沉香、白旃檀等十五味香药配制而成,充分体现出白旃檀使众欲清凉、沉香能熏诸法界的独特功效。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5-28
纯手工工艺特产
青海省这8大类30项非遗项目将被推荐为国家级
关于公示青海省拟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推荐名单的公告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青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2-23
纯手工工艺特产
青绣之花 绚烂河湟
西北特产网转载整理: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人们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9-04
纯手工工艺特产
抖音非遗传承人合作项目首次走进青海
12月24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青海站启动仪式在西宁举行,青海省委网信办主任赵学章,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常红安,北京字节跳动副总编辑李琳以及我省120多名非遗传承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近年来,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0-27
纯手工工艺特产
去年青海省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等种质资源870份
青海日报融媒体4月14日讯4月1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1年,全省从33个普查县征集农作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4-17
纯手工工艺特产
藏绣!真的好震撼啊!
小姐妹拍的图!好喜欢!说说你喜欢的亮点!指甲!看,指如削葱根!刘兰芝!学生党回忆《孔雀东南飞》一文!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8-07
纯手工工艺特产
“90后”唐卡画师:让笔尖艺术传播得更远更久
更登旦正和画师一起作画。周栋楠 摄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藏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09
纯手工工艺特产
青海非遗主题展吸引人们的眼球
热贡唐卡、果洛德昂洒智藏文书法、玉树黑陶、蒙古毡包、土族服饰、撒拉族口弦乐器、精美“青绣”、创新产品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25
纯手工工艺特产
我省新增一批工艺美术大师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400多名民间艺人被评定为第四届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1-06
纯手工工艺特产
一缕藏香寻古艺
本报记者 鹿丽娟 伴着暖暖的阳光,迎着微微的清风,缕缕藏香飘散在湛蓝的天空。尼木县中学初一(1)班学生们一双双稚嫩的眼睛里装满了好奇,围坐在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旦增曲扎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旦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0-06
纯手工工艺特产
清代宫廷唐卡绘画和制作的简介
清代宫廷唐卡绘画和制作的简介清代宫廷唐卡绘画和制作的机构主要分为中正殿与造办处两大部分。中正殿是紫禁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2-21
纯手工工艺特产
中国土族绣娘绣出致富“非遗花”
图为土族“绣娘”参加刺绣大赛。 李隽 摄图为土族“绣娘”参加刺绣大赛。 李隽 摄中新社西宁11月2日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9-04
纯手工工艺特产
青海明长城北庄古堡,原始古朴的寂静所在,喧嚣之外的遗世绝立
一条曲折的柏油路通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北庄村。五十镇位于县城东南方,离县府所在地有50里路,居民以土族为主。小镇并不十分繁华,一条蜿蜒的马路将这个小镇和互助、平安两个县城连在一起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5-10
纯手工工艺特产
异彩纷呈的果洛手工艺 (下)
拉加镇地处气候温和的黄河河谷,是果洛有名的藏靴生产地。8月12日,记者来到距离玛沁县七十多公里的拉加镇。在黄河岸边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上,一间小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家店虽然不大,但里面摆放的藏靴、箱包、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1-06
纯手工工艺特产
日喀则的非遗技艺(二) 几十种香料手工制作的藏香
藏香是西藏的重要特色产品,主要以线香的形式生产使用。藏香源于2000多年前的苯教燃香祭神仪式,后来吞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7-27
纯手工工艺特产
「非遗知青海·看湟中」逆着时光的旅行 河湟皮影
甘海琼、实习生谢佳瑜穿行在河湟大地的青山秀水间,我们此次寻访的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皮影之乡、有200多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1-09
纯手工工艺特产
手工藏毯编织培训助青海玛多黄河源头牧民增收
图为手工指导老师教牧民编织藏毯。供图 中新网西宁9月18日电 (孙睿)“以前天天在家做饭带孩子,自从村里办理藏毯厂,我就成了藏毯编织工,以前我不会编织,但是经过培训后,我的编织技艺也越来越好了,收入也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16
纯手工工艺特产
今年,我选择自己在家置办年货——酥油花
金鼠新年 一个多了更多陪伴的藏历新年 虽然大家都准备好了过年期间 少出门、不聚会 但是在西藏人眼里 年的味道一点都没少 这个藏历新年 却因更大声地“祖国加油” 和更多时间与亲人相伴 使得坚强和爱的力量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4-09
纯手工工艺特产
香港青年学画唐卡:描绘唐卡亦是一种修行
中新社青海同仁7月20日电 题:香港青年学画唐卡:描绘唐卡亦是一种修行 作者 孙睿 “磨布、磨颜料、画底稿、染色、开眼……每个步骤都很精细。唐卡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艺术品,也是一种正能量,更是修行的智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12
纯手工工艺特产
23年策划4年创作400位画师带你看世界最长的唐卡
第二次来到青海西宁,是十一月上旬。离上一次到达这里,时隔不到三个月。是什么吸引我再次到达? 这个季节,青海的旅游景点基本都是淡季,天气也渐凉,不是很适合户外游览。吸引我的,是这里的美食与多民族的文化。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1-23
纯手工工艺特产
彩虹之乡:绣出七彩幸福路
绣娘们在温暖的车间里高兴地聊着天工作着。 精美的盘绣产品。省商务厅供图 1月10日,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索卜沟村,漫天的飞雪洒满了田野,村里28名绣娘围坐在家门口的盘绣车间里,飞针走线,欢声笑语,笑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3-23
纯手工工艺特产
海南州五彩藏绣有限公司参加青海省第二届 “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喜获一等奖
青海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展暨刺绣大赛8月31日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幕。来自全省各地、各民族700余名优秀刺绣代表相聚于新宁广场400余幅刺绣精品参加大赛,参赛选手按照赛事规定进行一个半小时现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5-28
纯手工工艺特产
手绘唐卡,感受藏族文化,体验一场艺术修行
手绘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复杂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无一不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唐卡的神秘源于它刻画入微,神韵不凡的佛法造像。那千年前的佛像为何能有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0-20
纯手工工艺特产
青海西宁“海归”创业记:有“个性”的藏毯,我想做一辈子
图为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的工人。 受访者供图中新网西宁3月15日电 题:青海西宁“海归”创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3-25
纯手工工艺特产
曾经的御制陶器——黑陶,历经千年传承,依然拥有独特魅力
图文:爱山水的农夫朋友们好,我是[爱山水的农夫],穿行于山与水之间,记录眼中美丽的风景。今天给朋友们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