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锯齿纹彩陶在公元前四至三千纪盛行于中亚地区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 也是公元前三千纪后期马家窑文化半山期彩陶的标志性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 彩陶; 锯齿纹;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
锯齿纹是由连续三角元素组成的彩陶纹饰, 流行于马家窑文化半山期, 是半山类型彩陶标志性特征, 也少量见于同时的菜园文化和稍晚的马厂类型早期。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 (J.G.Andersson) 发现半山彩陶后, 曾提出锯齿纹是一种特殊的与葬礼有关的“丧纹”, 但60年代严文明等在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房屋内也发现这类彩陶, 证明“丧纹”说没有根据。李水城曾对半山类型的彩陶锯齿纹做过系统研究, 并提出其来源于当地或内蒙古中南部。本文试图论证锯齿纹彩陶的主要源头实应在中亚地区。
一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青宁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可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诸期。其中半山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前2200年, 又分半山类型和宗日类型, 前者分布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 典型遗存有广河半山和地巴坪墓葬, 兰州青岗岔居址、花寨子“半山类型”墓葬、土谷台早期墓葬, 康乐边家林、景泰张家台墓葬, 柳湾“半山类型墓葬”, 循化苏呼撒“半山文化墓葬”等;后者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 以同德宗日遗存为代表。前者陶器以黑红复彩彩陶占绝大多数, 后者除此类“半山式”彩陶外还有更多粗糙而独具特色的紫红色彩陶。半山期彩陶器类有小口高领壶 (罐) 、单耳或双耳长颈瓶、侈口鼓腹瓮、小口高领瓮、弧腹或鼓腹盆、单耳罐、双耳罐, 以及敛口钵、带管状流或不封闭流的钵或盆、鸮形壶、双口壶、单把杯、鼓等, 基本均为平底器, 个别为圈足器。
李水城将半山期锯齿纹彩陶细分为三类, 即齿尖朝上的狭义的锯齿纹、齿尖朝下的倒锯齿纹、齿尖上下相对的对齿纹。这些锯齿纹均为黑彩, 齿尖多朝向带状红彩, 形成黑红复彩构图, 也有的齿尖朝向带状黑彩。锯齿纹常与直线、弧线、圆点等其他元素共同组成横条带、竖条带、斜条带、波折带、波弧带、漩涡、圆圈、菱块、葫芦形、贝形、蛙形、十字形、毋字形等繁复题材, 构成器物颈、腹部主体图案, 甚至还常见于器物内壁。同样依据李水城的研究, 半山期和马厂早期锯齿纹可分为五小期, 如果将李文半山一、二小期合并为早期 (图一, 1~3) , 半山三、四小期合并为中期 (图一, 4~6) , 半山五期和马厂早期[18]合并为晚期 (图一, 7~9) , 发展演变趋势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总体来说锯齿及齿尖夹角由大变小, 由大直角锯齿变为小锐角锯齿, 最后退化为细密的毛发状锯齿。
严文明曾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分为四期, 认为半山类型由马家窑类型之末的小坪子期发展而来。李水城指出不但小坪子期存在大锯齿纹和对齿纹, 而且在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晚期文化中也有锯齿纹, 实际就是认为锯齿纹来源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我也曾倾向于这种认识。但仔细分析, 马家窑文化小坪子类型其实很少见典型的锯齿纹, 即如民和边墙等遗址所出个别锯齿上下相错的所谓“对齿纹”, 毋宁说只是黑彩带上的留白折线而已。而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真正的锯齿纹极少, 个别见于器物口沿内壁或颈部。总之, 甘青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之前只是偶见似是而非的锯齿纹, 与半山类型盛行锯齿纹的情况有很大差别。
二
如果我们将眼光投向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南部及附近地区, 会发现那里锯齿纹出现甚早且非常盛行, 演变脉络也很清楚。
图一马家窑文化锯齿纹彩陶分期
1.花寨子 (0:28) 2、3.柳湾 (M435:3、M447:2) 4~6.苏呼撒 (M64:3、M35:2、M24:2) 7~9.阳山 (M146:14、M168:17、M68:26)
在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彼特山脉北麓绿洲, 分布着诸多盛行锯齿纹彩陶的农业文化遗存, 包括阿尔丁特佩 (Altyn-Depe) 三至四期 (第一发掘区第14至4层) 、纳马兹加二期晚段至四期 (Namazgae II-IV) 、吉奥克修尔 (Geoksyur) 晚期遗存等。其中阿尔丁特佩三期 (第一发掘区第14至9层) 、纳马兹加二期晚段至三期阶段遗存被称作吉奥克修尔类型, 本身至少可以分为两段, 即以阿尔丁特佩三期早段 (第一发掘区第14至11层) 、纳马兹加二期晚段为代表的早段, 以阿尔丁特佩三期晚段 (第一发掘区第10至9层) 、纳马兹加三期为代表的晚段;阿尔丁特佩四期 (第一发掘区第8至4层) 、纳马兹加四期阶段遗存被称作纳马兹加四期类型。其实两个类型——亦即两个阶段实属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 可暂称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该文化还延伸到伊朗东北部地区。
图二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彩陶
1、2、4.阿尔丁特佩第8发掘区1979年探沟 (Excavation 8, stratigraphic trench of 1979, Level XVI) 3.阿尔丁特佩第1发掘区1969年探沟 (Excavation 1, stratigraphic trench of 1969, horizon 11/12;) 5.阿尔丁特佩第15发掘区 (Excavation 15, horizon 10) 6.阿尔丁特佩第1发掘区1974年 (Excavation 1, 1974, horizon 10) 7、9.阿尔丁特佩第1发掘区1970年探沟 (Excavation 1, stratigraphic trench of 1970, horizon 9) 8.阿尔丁特佩1965年发掘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1965, Level XXII) 10、11.阿尔丁特佩第5发掘区 (Excavation 5, horizon 9) 12~15.阿尔丁特佩 (Altyn-Depe) 17~19.阿克特佩 (Ak-Depe) 16.阿尔丁特佩 (horizon 4, locality 52)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陶器主要有手制的钵、盆、罐、壶等器类, 大多数在上中腹装饰彩陶, 盛行以锯齿纹组成的菱形、十字形图案, 也有圆圈、网格、三角、树纹, 以及山羊、雪豹、禽鸟等动物纹。黑、棕色单彩或者黑、红复彩, 复彩一般是先施红彩再画黑彩, 锯齿纹基本都是黑彩。具体来说, 吉奥克修尔类型早段彩陶流行复彩, 锯齿大而少, 往往四五个锯齿就组成一个三角形、菱形图案单元, 锯齿齿尖夹角较大而近直角 (图二, 1~4) ;吉奥克修尔类型晚段复彩减少, 锯齿小而繁密, 组成菱形、三角形、条带、折线条带等繁复图案, 齿尖夹角由近直角向锐角变化 (图二, 5~11) ;纳马兹加四期类型复彩少见, 锯齿退化到细小密集, 只在树纹、菱形纹、三角纹等主体纹饰边缘起到辅助装饰作用, 已经不能构成图案主体, 有的锯齿齿尖夹角进一步缩小而成毛发状 (图二, 12~19) 。总体演变趋势是锯齿纹本身及其齿尖夹角越来越小, 锯齿纹由图案主体变为非主体。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按照俄罗斯学者基尔霍 (L.B.Kircho) 等的研究, 阿尔丁特佩一期 (纳马兹加一期类型) 时当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纪末期至公元前3650年;阿尔丁特佩二期 (纳马兹加二期早段或亚朗特佩类型) 时当铜石并用时代中期早段, 约为公元前3650~前3300年;阿尔丁特佩三期早段 (纳马兹加二期晚段或吉奥克修尔类型早段) 时当铜石并用时代中期晚段, 约为公元前3300~前3150年;阿尔丁特佩三期晚段 (纳马兹加三期或吉奥克修尔类型晚段) 时当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约为公元前3150~前2700年。据俄罗斯学者马松 (V.M.Masson) 等的研究, 阿尔丁特佩五期 (纳马兹加五期类型) 时当青铜时代中期, 约在公元前2300~前1850年;则阿尔丁特佩四期 (纳马兹加四期类型) 或青铜时代早期的绝对年代就当在公元前2700~前2300年。而据科尔 (Philip L.Kohl) 的意见, 纳马兹加三至五期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公元前3000~前2600年、公元前2600~前2100年勒孔特 (O.Lecomte) 和法兰克福 (H.-P.Francfort) 认为纳马兹加五期在公元前2500~前1800年, 都比俄罗斯学者的年代明显偏早。我们结合两种年代方案, 可大致将流行彩陶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的年代取整确定在大致公元前3500~前2600年:纳马兹加二期晚段约为公元前3500~前3300年, 纳马兹加三期约为公元前3300~前3000年, 纳马兹加四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 总体大致相当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时期。至于在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体同时的纳马兹加五期类型当中, 彩陶则已经基本消失 (表一) 。
表一公元前5 千纪末至2千纪初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考古学文化对照表
图三仰韶文化泉护类型和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彩陶比较
1.阳洼坡2.阿尔丁特佩第8发掘区1979年探沟 (Excavation 8, stratigraphic trench of 1979, Level XVI) 3.阿尔丁特佩第15发掘区 (Excavation 15, horizon 10)
三
由上可知, 虽然在早于半山类型的马家窑类型和海生不浪类型等当中已有锯齿纹彩陶, 但毕竟数量太少, 与半山类型盛行锯齿纹的情况相去甚远。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倒是盛行锯齿纹彩陶, 且和半山类型一样经历了锯齿纹本身及其齿尖夹角越来越小的演变历程, 但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毕竟整体早于半山类型, 而与半山类型期同一时期的纳马兹加五期类型已经极少见到彩陶了。如此一来, 就很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即在中亚和甘青地区之间存在过深受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影响的一些文化, 锯齿纹彩陶当为其突出特征, 至纳马兹加五期中亚彩陶衰落时, 这些以锯齿纹彩陶为代表的文化东向影响, 与从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来的文化因素一起融入马家窑类型, 形成半山类型及其彩陶锯齿纹。
值得注意的是, 曾在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发现过一件属于仰韶文化泉护类型末期的彩陶盆, 上饰斜线纹和锯齿纹组成的菱形纹, 中间填充菱形网格纹 (图三, 1), 与纳马兹加二期晚段和三期彩陶有较大相似性 (图三, 2、3) , 年代当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暗示受到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影响的遗存曾经有可能分布在临近青海东部的地区, 或许说有可能分布在从青海中西部直到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广大地区。实际上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最东也已经分布到了塔吉克斯坦, 见于撒拉兹姆 (Sarazm) 等遗址, 与塔里木盆地也就一山之隔了。此外,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的锯齿形或金字塔形纹还可能北向影响到草原地带, 成为辛塔什塔 (Sintashta) —波塔波维卡 (Potapovka) —彼德罗夫卡 (Petrovka) 等草原青铜文化当中类似纹饰的来源。
但无论如何,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彩陶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前者弧线和直线纹并存, 图案题材丰富, 活泼多样, 后者仅见直线纹, 图案相对简单, 规矩刻板;锯齿纹在前者只是作为辅助性纹饰, 在后者曾一度构成图案主体。这当然是因为两者都分别是在当地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缘故, 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流而已。而且这种交流还必须穿过高峻的帕米尔山口, 跨越浩瀚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或许间接经过了若干尚待发现的考古学文化才可能完成。以后加强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和柴达木盆地的考古工作势在必行。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 (J.G.Andersson) 发现仰韶文化后, 与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安诺 (Anau) 等遗址比较而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后来随着考古发现和研究, 揭示出彩陶文化在中国自东向西渐次拓展的图景, 仰韶文化西来说的错误得到纠正,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和中亚彩陶文化之间实际可能存在的交流, 而且这种文化交流还可能早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
(作者: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文献注释略去。原文发表于《考古与文物》2018年02期)
工艺特产特点
当唐卡遇上景泰蓝,青海便诞生了一项非遗,富了一方百姓
青海是一个美丽而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天空之镜茶卡盐湖、万山之宗昆仑山、万宝之山祁连山……无一不是让人魂牵梦萦之地,所以青海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地广人稀、风光绝美的地方,其实除此之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29
工艺特产特点
青海非遗项目在成都国际非遗节引人瞩目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开幕。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青绣、热贡艺术、黑陶、藏族扎木聂弹唱等18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300余件精品亮相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9-09
工艺特产特点
思享丨远去的藏毯与远去的草原
文|余婷婷(方塘传媒特约作者)当我站在青海湖边的冬牧场上,再也看不到蒙古包、牧民的马匹。草原辽阔,近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3-27
工艺特产特点
走近掐丝唐卡艺术,感受藏传文化辉煌-记唐卡艺术家刘建海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8-04
工艺特产特点
青海西宁“海归”创业记:有“个性”的藏毯,我想做一辈子
图为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的工人。 受访者供图图为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的工人。 受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4-02
工艺特产特点
羊羔毛和颗粒绒的区别 原来颗粒绒有这么多优点
很多人都知道羊羔毛是羊羔身上剪下来的羊毛,那么,羊羔毛和颗粒绒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羊羔毛和颗粒绒的区别 颗粒绒含有的羊毛成分比羊羔毛少。颗粒绒又叫摇粒绒,它是由大圆机编织而成,织成后坯布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4-13
工艺特产特点
“彩陶文符”背后的意识觉醒:从仰韶文化里读懂7000年前的中国
从仰韶文化里读懂7000年前的中国!当人类能够制造陶器的时候,人类已经经过漫长的发展,这时人类的精神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7-26
工艺特产特点
觉囊画派的风格及特点
觉囊画派的风格及特点通常画派和教派之间并没有直接关係,但觉囊派是个特殊案例。觉囊派原本是个大教派,但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0-08
工艺特产特点
智慧先民的神奇技艺!穿越8000年而来,彩陶文化你读懂了多少?
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等十几家文博单位举办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此展览于2019年12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为12个月,将全程免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6-27
工艺特产特点
青绣:如何让我更爱你
青海乡趣网讯 不久前,上海东方卫视大型扶贫公益节目《我们在行动》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聚焦“青绣”产品,两个小时的网络直播,销售额达600多万元。据了解,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省一个月的“青绣”收入额,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0-17
工艺特产特点
一刀走天下,名震西藏的拉孜藏刀制作过程实拍
拉孜藏刀系指西藏日喀则地区(后藏)拉孜县出产的手工藏刀。在康定的街头,迎面走来一个飒爽英姿的康巴汉子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5-16
工艺特产特点
著名唐卡艺术家刘建海和他精美的掐丝唐卡艺术
刘建海,男,青海门源人,出生于1976年6月,1994年从师青海黄南唐卡画师夏吾才让;1997年从师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7-06
工艺特产特点
青海民间艺人将废弃玉石变成精美工艺品
3月28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55岁的王忠祥正和工人们将废弃的玉石碎片加工成精美工艺品。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5-08
工艺特产特点
班玛黑陶:一门手艺的重生和一群人的产业
班玛黑陶如今已有几十个品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陶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明之一。人类使用陶器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2-04-28
工艺特产特点
羊绒,牦牛绒,桑蚕丝的特点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是《痛苦的中国人》,趁还没洛阳纸贵前一定要入手哦。 而这期我要写的是来自中国的原料的特点,比如羊绒、牦牛绒和桑蚕丝。 羊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山羊绒是从山羊身上梳取下来的绒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4-01
工艺特产特点
和田玉家族的主力军——昆仑玉
昆仑玉是新国标和田玉的三大主流品种之一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它积淀厚重,源远流长,几千年来,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2-06
工艺特产特点
彩陶中华 | 最早的中国艺术,是它们?
安特生本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1906-1914年曾高坐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之位。1914年,北洋政府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7-19
工艺特产特点
精美绝伦!一起走近神秘的唐卡文化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来自于藏文音译,在西藏这块辽阔、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已经世代相传了长达上千年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3-26
工艺特产特点
大衣的含毛量越高越好?羊绒和羊驼毛怎么选?
冬天,风度or温度?作为一个精致的(猪猪)男孩和女孩,风度必须抓,大衣就是第一吸睛要素。如果你还停留在买衣服只看款式的阶段,那么请将大衣作为你关注面料成分的第一件单品。 毕竟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2-01
工艺特产特点
2019青海热贡唐卡之旅
曹老师这次不只是在和田淘玉,他还到青海去感受唐卡的魅力去了,咱们要跟上曹老师的脚步啊! “初遇”唐卡 从乌鲁木齐转机到了西宁,给唐卡拍个小纪录片儿 半夜10点转转经,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寺院,真的这种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6-19
工艺特产特点
青藏高原的牦牛绒,做成毛衣,暖暖的,糯糯的
大家都听说过羊绒,但你知道牦牛绒吗?在手感上,牦牛绒有着不输给羊绒的软糯亲肤;而在保暖性上,牦牛绒和羊绒一样优秀。 毛鳞片是闭合的状态,所以不会扎人,贴身穿也柔顺亲肤。牦牛绒纤维是中空的结构,可以储藏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03-12
工艺特产特点
藏刀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 藏文科普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藏文刊藏刀不仅是西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具,而且由于它的形状、工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05-14
工艺特产特点
简说纯羊绒、丝羊绒以及棉羊绒
你了解纯羊绒,那丝羊绒和棉羊绒呢?纯羊绒:羊绒专指山羊绒,是长在山羊外表皮层,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层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0-02
工艺特产特点
山羊绒(毛) 纤维特性
山羊绒(毛) Cashmere 山羊绒根据颜色分为白绒、青绒、紫绒。其由鳞片层和皮质层组成,没有髓质层。鳞片边缘光滑,类似环状包覆于毛干,覆盖间距比羊毛大,鳞片较薄紧抱于毛干。鳞片开张角度较小,开张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0-11-21
工艺特产特点
关于羊绒面料、羊绒衫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作者:零zXr0 我们应该在衣帽间添置的衣物,是那些能带来奖赏感的衣物——源自天然面料、历经名匠之手
编辑:青唐小将军 发布:2021-10-03